万众瞩目的全球首届 “地球圈层耦合国际会议(ICES)” 在成都理工大学顺利召开
全球首届“地球圈层耦合国际会议(ICES)——自然灾害的预测、预警与临近预报”于 2025 年 3 月 1 日在成都理工大学盛大开幕。此次会议自筹备伊始便吸引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会议主旨为共探自然灾害预测、预警与临近预报前沿。会议由成都理工大学与乐山师范学院主办、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天文学会、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等多家单位共同协办。
会议期间,来自14个国家的地球科学领域顶尖科学家们齐聚一堂,参会人数突破120余人。这些来自不同国度、拥有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们,共同聚焦于地球圈层耦合与自然灾害防治这一关键议题,并展开深入的交流与探讨,这无疑将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全新活力,推动其实现新的突破与发展。

▲ 会议合影
大会由成都理工大学校长许强致开幕辞。会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申旭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吴立新以及日本千叶大学副校长服部克巳为大会带来精彩的报告。出席会议的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有来自俄罗斯远东宇宙物理和无线电波传播研究所、意大利国家地球物理与火山研究所(INGV)、意大利巴西利卡大学工程系、波兰瓦尔米亚和马祖里大学、埃及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所(NRIAG)、哈萨克斯坦紧急情况地震部、泰国矿业资源部等。国内方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国防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地震局及多个省级地震局等相关学者莅临参会。大会由线上线下方式同时进行,线上来自美国、日本、巴西、捷克、阿联酋、巴基斯坦等专家学者们与线下嘉宾展开了深度交流,共享最新研究进展。
会议期间,参会专家们实地考察了全球首个多圈层垂向扰动系统,该系统位于四川省乐山市近郊,专注于研究地震、火山、滑坡等灾害所引发的圈层耦合现象。未来,中国第三座多圈层垂向扰动系统也将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县建设,这一布局将进一步提升我国对跨圈层物理机制的观测与研究能力,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的完善提供更坚实的科学支撑。
由于中国地形复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不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的监测、预警与防治能力,已成为亟待破解的科学难题。故此,本次会议精心聚焦于从地面向上的地震、火山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从天上向下的太阳风暴、地磁暴等空间灾害发生前后的圈层耦合现象,深入探讨灾害孕育、发生及恢复过程中,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同时,会议推动跨圈层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为未来构建更完善的地球灾害防治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次国际会议上来自成都的几所头部院校均向全球科学界展示了其最新科研成果。如成都理工大学近年来在地震预测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西南交通大学天体物理团队近年来在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平台“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甘孜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的历程中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为全球灾害防治提供了重要借鉴。
本届“地球圈层耦合国际会议(ICES)”的成功举办,不仅深化了全球地球科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搭建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会议成果将有力推动全球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及防治能力迈向新的高度,为构建更加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地球环境贡献卓越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