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讲座
-
A lanthanide-rich kilonova in the aftermath of a long gamma-ray burst
千新星,通常被认为是由双致密星并合所产生的一类天文暂现事件。在最初的几天,千新星演化主要由比铁更重的元素的放射性衰变供能。接下来,在数周和数月的时间尺度上,千新星的演化会根据抛射物的成分以及并合遗迹的中心天体源而有所差异。然而,对于已知千新星的晚期观测,长期以来一直处于缺失或者不完备的状态。这次,我们通过追踪一个不同寻常的长时标伽玛暴事件,发现了与之成协的千新星,并且将千新星的观测延伸到两个月的时间尺度。千新星的晚期观测对于建立千新星的物理模型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分析晚期千新星的演化特征,推断这一千新星抛射物中富含镧系元素。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2-25 16:19:06 -
格物致理59期:通过中子星自旋演化探索大质量X射线双星的吸积过程
在大质量X射线双星(HMXB)中,中子星通过不同形式吸积光学伴星的物质,释放出大量X射线辐射,同时中子星自旋频率发生可观测的变化。中子星自旋演化蕴含着双星系统中多尺度物理过程的丰富信息。本报告的主要内容为:基于HMXB的长期监测数据,通过研究其中子星的自旋演化和相应的光谱、光变信息,发现了数个HMXB源的吸积过程中存在的细致结构,包括顺行/逆行吸积盘,风吸积系统中的暂现吸积盘,大质量恒星的非均匀星风以及翘曲吸积盘等。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2-22 16:15:18 -
《搜寻和探测大质量Be型恒星的伴星》
作为现代天体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学科分支,大质量恒星对宇宙的再电离和元素增丰的研究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据研究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质量恒星都处于双星系统中,其中的Be星可能由于密近双星间的相互作用,在大质量恒星中扮演着较为特殊且重要的恒星角色。经观测,仅有几例Be星和具有氦核燃烧伴星的双星系统。本报告将首先总结通过使用国际远紫外探测器和哈勃空间望远镜,搜寻并探测到的多例此类双星系统。接下来将介绍结合地面光谱观测对此类系统的后续研究,从而确定了它们的轨道和物理特征。本次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并研究此类特殊双星系统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2-21 15:30:10 -
创源大讲堂:《射电望远镜及极弱信号检测》
12月14日下午,李建斌研究员作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为本次创源大讲堂带来主题为“射电望远镜及极弱信号检测”的精彩报告。本次活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刘煜研究员主持。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贾焕玉出席,天体物理中心刘四明教授、周勋秀教授、祝凤荣副教授教授、刘纪认研究员等三十余位师生参加。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2-18 16:41:23 -
格物致理57期:光电探测器---观望宇宙的”眼睛“
光电探测技术在辐探测器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光电探测器通过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用于探测宇宙射线、中微子等高能粒子,成为世界上许多大型探测器阵列的主要技术。结合LHAASO项目的建设和科学研究,本报告将介绍光电探测器的发展、应用、性能研究以及在大型项目中的工程化应用。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2-15 17:14:02 -
格物致理56期:第一代恒星和宇宙再电离
宇宙再电离时代(EoR)是大爆炸宇宙学模型预言宇宙必然经历的一个时期,宇宙再电离过程涉及宇宙早期恒星和星系的形成与演化、中性星系际介质电离和加热等多种天体物理过程。本报告将介绍本人在该领域已完成的相关工作,包括EoR时期的GRB和DLA中的第一代恒星信号、高红移类星体的近邻21厘米信号、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模型、双星系统对宇宙再电离的贡献、EoR的X射线源模型对21厘米统计性质的影响、以及21厘米信号与其他辐射背景的互相关。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3-12-15 09:40:01